試驗數量僅次於美國,CAR-T國內商業化要闖哪些關?
近日了解到,複星醫藥旗下合資公司複星凱特正在全麵推進KitePharma獲FDA批準的第一個CAR-T產品KTE-C19(商品名為Yescarta)的技術轉移、製備驗證等工作。公司已遵循國家GMP標準,按照Kite Pharma生產工藝設計理念,建成了先進的細胞製備的超潔淨實驗室。該實驗室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每年可實現500人份的產能。
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手段之一,CAR-T療法已經在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中展現出驚豔的治療效果,目前FDA已批準2款CAR-T細胞治療產品,有機構估算國內相關市場空間達上百億元。
截至12月3日,我國登記在ClinicalTrials.gov上的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經多達148個,僅次於美國的152個。
盡管CAR-T療法開發在國內如火如荼,湧現了一大批創業企業,甚至吸引了不少其他非醫藥行業的企業投資布局,但以藥品監管以及與ICH國際標準接軌的趨勢來看,未來CAR-T細胞治療產品在國內真正實現商業化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焦點1:
“活細胞”藥物監管有三大難點,應如何監管、如何申報?
CAR-T是一種極為個性化的治療,從患者的供血中分離T細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在體外給T細胞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使其可以特異性識別和殺傷癌細胞,在體外擴增後再次注入患者體內,達到清除癌細胞的效果。
作為“活細胞”藥物,CAR-T療法與傳統藥物有著很大區別,這也為監管帶來了不小挑戰,目前全球各國監管機構多下設特定部門以藥品的標準進行審評和管控。今年FDA還計劃建立CAR-T標準化數據庫來進行多樣本、標準化的分析,從而更好地對CAR-T療法臨床試驗和新藥申請做出評估和建議。
一位來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從藥學評價角度看,CAR-T療法作為藥品監管主要存在三大難點:第一,患者細胞製備出來如何確定用量、分批以及留樣?第二,蛋白、疫苗等生物製品都有生物活性,這種生物活性與臨床適應症相關,CAR-T療法使用的“活細胞”在活性、製備工藝、檢測標準等方麵都存在特殊之處;第三,細胞製備過程中要用到病毒,比如慢病毒載體,如何保證細胞製品在製備過程中不被汙染?
2016年12月,CDE發布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修訂稿)》,鼓勵細胞治療產品作為藥品進行研發注冊,細胞治療產品產業化路徑逐漸清晰。有知情人士透露,該指導原則的正式稿有望於近期公布,未來也不排除針對不同類型的細胞治療產品出台具體的技術指導文件。
“在免疫細胞治療方麵,中國以非常快的速度跟進了這類創新療法的世界步伐。我們非常有希望在研發和產業化領域縮小差距,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認為,這也是國內免疫治療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複星凱特CEO王立群博士表示,複星凱特會將開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作為一項長久事業,公司堅定不移地將Yescarta等免疫細胞治療產品以藥品路徑去申報,使其在中國轉化落地和產業化。
今年10月18日,Yescarta正式獲得美國FDA的批準,這是美國FDA批準的首款針對特定類型的大B細胞淋巴瘤的CAR-T療法,該產品也是第一款申報EMA(歐盟藥品管理局)上市申請的CAR-T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曾至少接受過2種或以上其他治療方案後無效或複發的特定類型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在Kite Pharma的注冊臨床試驗中,51%的難治複發患者得到完全緩解,即腫瘤細胞全部被清除。
鑒於CFDA加入ICH逐步接軌國際標準,KitePharma積累的臨床有效性、安全性數據或被有條件接受,Yescarta有望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實現轉化落地獲批的細胞治療產品,並促進國內CAR-T細胞治療的規範化和產業化發展。
焦點2:
過於關注臨床試驗結果,忽視質控等關鍵的產業化步驟
據公開報道,在開展CAR-T療法臨床試驗過程中,Juno的JCAR015、KitePharma的KTE-C19,以及致力於開發通用型CAR-T療法的Cellectis的UCART123都分別出現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死亡的事件。
不同的是,Juno最終放棄JCAR015,掉出CAR-T療法國際第一梯隊;KitePharma確認患者死亡原因與KTE-C19無關後順利完成臨床試驗,成為全球第二款獲批的CAR-T療法;Cellectis被暫停臨床試驗,在與FDA充分溝通重新設計方案後得以繼續開展臨床試驗。
“接受CAR-T治療的患者往往是不治之症,我們很多時候不清楚出現安全性事件到底是患者疾病本身造成的還是CAR-T治療造成的。”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表示,針對這些安全性事件,目前國內普遍缺乏第三方機構評估,也沒有獨立的委員會作證。眼下CFDA與ICH標準接軌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安全性評價,雙方無論是處理係統、匯報的定義、編碼以及數據庫結構都不一致,這也直接反映到了CRA-T臨床試驗的質量上。
由於過去企業按照第三類醫療技術開展CAR-T臨床試驗門檻較低,很多醫院也不具備製備標準化細胞的條件,研究質量參差不齊,其中絕大部分很難滿足現在最新的藥品研發、生產標準。
張丹指出,以藥品標準作為評價尺度,目前國內開展的CAR-T臨床試驗不規範性主要體現在劑量不明確以及缺乏安全性事件的收集處理兩個方麵。他認為企業如果要按照藥品路徑申報CAR-T療法,未來還需要進一步規劃如何參照藥品臨床試驗入排標準重新篩選受試人群,界定安全性事件上報標準,製定一套完整的風險管理計劃及時處理細胞因子風暴、中樞神經係統毒性等副作用。
記者在CAR-T細胞治療科學研討會上了解到,現在大部分涉足CAR-T領域的企業過於關注臨床試驗結果,比如有效性達到多少,治愈多少例患者,但真正在如何製備CAR-T細胞,質量控製等關鍵的產業化步驟上卻幾乎是一片空白。
一位從事藥品安全性評價的專家強調,藥學部分是CAR-T療法臨床評價的重點,企業如果以產品上市為目的就必須嚴格按照藥品標準詳細說明細胞製備的整個過程,保持各個環節生產工藝的一致性,確保數據合規可靠可溯源。“我認為如果在操作過程中控製並實現設計的目標,加上臨床前動物實驗評價等,有效性、安全性實際上是能夠得到一定保障的。”
“不管是臨床前數據還是臨床數據,審評審批最關注的環節之一就是CMC、生產製備,但也往往為企業所忽視。”據王立群介紹,Kite Pharma在申報上市時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工藝流程開發和優化上,包括可靠性、重複性、質量參數以及降低成本方麵,複星凱特在技術轉移落地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與Kite Pharma產品實現統一的高標準、高質量,目前公司僅生產質控方麵的員工就占到了近一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