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拜耳備受爭議的收購計劃,看全球製藥巨頭的轉型方式
近日,德國製藥巨頭拜耳對外宣布,已向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孟山都發出總價值為620億美元現金的收購要約。此消息一出,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製藥公司,拜耳為何將巨額資金注入到一家農業公司?在全球製藥市場占一席之地的拜耳難道意欲“轉行”?
其實,德國拜耳向其它領域的“領土擴張”並非心血來潮,尤其是此次風口浪尖的作物科學領域。拜爾經過多年的經營,其自身的作物業務早已形成規模,而對孟山都的收購,隻不過是在已成熟的領域進一步為實現壟斷而采取的行動而已。近些年,其實不僅隻有拜耳在做領土擴張,許多大型跨國製藥公司都已不在受限於製藥行業的束縛,換句話說,傳統的藥品研發已無法滿足各個大佬的雄心壯誌。
拜耳意欲成為“純粹的生命科學公司”
拜耳,世界最為知名的500強企業之一,公司總部位於德國勒沃庫森,在全球建有750家生產廠。“世紀之藥”阿司匹林以及“魔鬼的傑作”海洛因均出自拜耳。公司在中國上市的主要產品有:拜阿司匹林、拜新同、西普樂、美克、拜唐蘋、尼膜同、優妥、優邁、特斯樂、拜斯明-25等。
2015年,拜耳銷售額達到463.24億歐元,同2014相比增長12.1%。而2016年第一季度,處方藥產品銷售額實現了12.2%的增長,達到38.89億歐元,抗凝藥物拜瑞妥、眼科藥物Eylea、抗癌藥物Stivarga和Xofigo,以及用於治療肺動脈高血壓的Adempas的銷售額依舊強勁。
已成為公司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物科學事業部”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增長了1.2%(增幅較小,與當前市場持續低迷相關),達到30.23億歐元。種子處理業務增長5.4%,殺菌劑業務增長2.9%,殺蟲劑和除草劑銷售下滑12.2%和3.8%,種子銷售額大幅度增長11.9%,環境科學業務增長3%。
從去年9月,拜耳在經濟和法律上剝離了材料科技業務之後,拜耳股份公司監事會在9月18日同意了管理委員會組織重建的提議,從2016年1月1日起將由處方藥、大眾健康和作物科學三個業務部門來經營公司業務,目標聚焦在了“純粹的生命科學”。
近些年,製藥巨頭們的主要投資方向
其實,近年來,不僅隻有拜耳正在向外擴張業務,其他製藥巨頭都在淺嚐輒止一些非傳統製藥項目,如大健康產業、基因產業等等。
1.大健康產業
轉型“大健康”已經成為醫藥產業鏈上共同的迫切願望,2011年全球健康產業支出為6.97萬億美元,預計2020年健康產業全球總產值將達到13.393萬億美元。大健康產業主要包括醫藥保健產品、營養保健食品、醫療保健器械、休閑保健服務、健康谘詢管理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與傳統的健康產業相比,大健康產業提供的不單是產品,而是健康生活解決方案,進而創造更大的商機。
國外大型跨國製藥公司,如輝瑞、強生等,無不是從醫藥產品輻射大健康產業,形成有效互動,不斷壯大起來。如巨頭輝瑞,其向營養保健品市場的布局由來已久,代表品牌善存、鈣爾奇如今已成為非直銷領域領軍品牌;而以護理見長的強生,其快消品、醫療器械、嬰兒護理等在近年來的銷售增長依舊勢頭迅猛。今天,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各製藥巨頭的投資首選,與此同時,其得到的回報更是立竿見影。
2.基因產業
基因科技產業是生物產業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基因診斷試劑、基因檢測、基因工程藥物、基因治療、轉基因等,被預言為21世紀最富遠景的產業之一。來自BBCresearch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市場總量從2007年的794.1萬美元增至2013年的45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全球市場仍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將達到117億美元。基因產業如此廣闊的市場,自然不會逃過製藥大佬們的進軍。2009年3月,羅氏以總價468億美元收購生物技術公司“基因泰克”,在使羅氏迅速成為美國第7大藥企的同時,也讓羅氏進軍生物技術領域邁進了一大步;2012年8月,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30億美元收購人類基因組科學公司,也開始向基因產業淺嚐輒止,打算分一杯羹。不但國外製藥巨頭對基因產業虎視眈眈,近年來,國內許多製藥翹楚也開始對基因產業發起了進攻。2015年,藥明康德以6500萬美元現金收購了業界領先的基因分析和生物信息公司NextCODEHealth公司;綠葉集團也以3000萬美元收購了新加坡基因測序公司VelaDiagnostics。可以說,全球製藥公司都在真先恐後的分享著因基因產業帶來的巨額利潤,唯恐錯過這次曆史性的盛宴。
投資之後,製藥公司未來發展將更加多元化還是專業化?
投資,並不意味著一味的領土擴張或是原地深耕,有時,投資方看中的很可能就是項目中的一小部分。在完成收購後,將其餘部分進行拋售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此種行為與企業未來發展是朝向多元化還是專業化可謂密不可分。
此次拜耳對孟山都的收購,讓業內人士開始懷疑拜耳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畢竟此次投入的金額巨大。與此同時,也有分析人士猜測,拜耳在多元化道路探索完畢之後,會不會對其他業務進行瘦身,從而完成業務整合。
其實,全球製藥大佬們幾乎都在企業多元化與專業化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近年來,由於麵臨多數重磅藥物專利即將到期,銷售收入會大幅縮水,跨國藥企各自的經營模式與產品線都處在調整期。如2014年瑞士諾華和英國GSK的資產置換協議,為了將重點瞄準各自的優勢領域,雙方分別出售了疫苗、腫瘤業務給對方從而完成業務方麵的瘦身,消滅掉一些不必要的“雞肋”業務,集中精力專攻強勢領域。
不過,也並不是各個製藥巨頭都在忙著“業務瘦身”。如喜歡並購的輝瑞雖然遭受了收購艾爾建的重挫,但其還是樂此不疲的進行著並購,並有所斬獲;注重多元化發展的葛蘭素史克雖遭受了行賄醜聞,但在業務探索方麵也還是在積極的尋覓著潛力項目。除了各個企業“研發-生產-銷售”自身的狀態以外,巨頭多年的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道路上也演繹著重要的角色。
小結
此次輿論浪頭的拜耳作為德國最大的產業公司之一,對孟山都的收購計劃不論成功與否,在證明了自己財力的同時,公司未來發展方向似乎也更加清晰。業界之所以對此次收購關注較多且懷疑重重,主要是其巨額資金投入到作物科學領域,而非司空見慣的醫藥領域。不過,企業的發展往往有其自身各方麵因素製約,相信拜耳此次的投資決定,必是經過了高層的深思熟慮,不論此次收購的結果如何,相信拜耳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