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仿製藥拓疆既要懂法又需優勢

2016-10-25
|
訪問量:

作為全球最大的仿製藥市場,美國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企業前仆後繼地投身於其中。據湯森路透統計,目前有13家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合計有104個簡略新藥申請(ANDAs),其中很多是通過收購美國本土仿製藥公司獲得。另據記者了解,實際上國內還有大批原料藥企業或製劑企業對海外市場欲欲躍試。
“全球趨勢驅動藥企進行國際化拓展並向價值鏈上遊攀升。”在9月22日召開的中國藥企國際化與創新論壇上,湯森路透國際市場策略負責人Kate Kuhrt指出:“對於藥企而言,區域及全球化拓展不僅有利於其實現更優價格,從規模經濟中受益,而且隨著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企業也在不斷尋求差異化和更高價格。”

熟悉市場法規


“作為製劑企業,將產品拓展到歐美日等藥政市場要克服多重壁壘,比如cGMP、市場準入等。”湯森路透產品與解決方案專家李寅說道。總體來看,歐美市場已經呈現出監管趨嚴、成本增加的趨勢。Kate Kuhrt認為,企業在進入這些法規市場時需要平衡成本、風險、價格等多方麵因素。
美國為了解決ANDA大量積壓,提高審批效率,自2012年起實施《仿製藥申報者付費法案(GDUFA)》,仿製藥申報收費日漸提高,許多企業由於GDUFA未付費而收到警告信。另一方麵,FDA同時加大了對國外藥企不預先通知檢查(Unannounced inspection)的力度。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6年期間,在FDA國外檢查辦公室(FIO)簽發的警告信中,中國企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在一份有關媒體統計的2016年FDA發出的進口警示的中國藥企清單中,有超過一半的企業是因為不符合cGMP規範而上榜。
歐洲仿製藥市場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據介紹,所有進口到歐洲的原料藥必須滿足相當於歐盟的GMP標準,無論是進口還是分銷到歐洲的製劑都必須有2D條碼,這對仿製藥廠商成本的影響十分大。有專家指出,如果企業想要取得2.5%的市場份額,可能需要花費5年以上、5150萬歐元的成本。
在多數專家看來,海外藥企很難單槍匹馬進入這些法規市場,故建議能爭取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機會,包括與代理商合作開發、為企業提供合同生產、賣原料藥給製劑廠商等合作模式。或者如果企業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可以收購已有的本地企業或產品,在具備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嚐試專利挑戰、開發505(b)(2)產品等。
Kate Kuhrt建議,企業在進入歐美市場製定策略時,一方麵要充分了解市場,了解進入市場的法規要求,監測法規變化,重視合規;另一方麵,要明確自身優勢,通過投資、合作或者收購彌補空缺,並不斷創新改進工藝,降低成本,“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更有可能獲得上市成功。此外,了解競爭對手也十分重要,如果不打算賦予產品競爭力,最好能放棄它。”

明確自身優勢


此前有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明確自身資源優勢,製定合理的市場開發和銷售策略,是成功進入歐美仿製藥市場的敲門磚。比如華海藥業采取的是從原料藥到製劑垂直一體化策略,恒瑞醫藥輸出高技術壁壘產品,這些企業近年來在製劑出口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對於篩選國際仿製藥立項品種中的關鍵因素,一位具有歐美仿製藥市場開發經驗的與會專家表示,原料藥供應尤為重要,如果原料藥供應充分,製劑開發相對比較穩定,選擇也會較多,製劑廠商跟原料藥廠家談判時容易處D 優勢地位;反之,製劑廠商就會比較被動。“企業可以根據全球市場銷售量和銷售金額、原料藥消耗量倒推原料藥的價格,以此作為和供應商采購談判的依據。”
“企業在確定目標藥品時,要關注其在全球主要市場連續兩年滾動銷售數據,包括年銷售金額、原料藥消耗和供應情況。”上述專家建議,企業在遇到以下兩種情形時可能要慎重:第一,如果原料藥消耗連續兩年是負增長的話,證明製劑市場處於萎縮狀態;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料藥銷量增加,但銷售金額有所減少,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新的製劑企業參與進來造成了低價競爭,導致整體銷售份額下降。
“當你的仿製藥在市場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患者不再看通用名,而是看品牌時,你的市場就不會被便宜的仿製藥所替代,”李寅指出,目前全球範圍內正呈現出一種品牌仿製藥(branding generics)的趨勢,原研藥廠在部分藥物專利過期後將其轉變成非處方藥(OTC),主要目的就在於讓患者基於對品牌的信任自行選擇。
的確,一旦品牌藥專利到期後仿製藥進入市場,利潤便會大打折扣,因此,原研藥企會通過各種手段延長專利期,阻截首仿藥上市。記者了解到,有部分原研藥廠會在180天前會“授權”某仿製藥公司,以他家“仿製藥”名義和價格銷售自己的品牌藥,甚至還有原研藥廠在專利到期前,對自己提出專利挑戰,以爭取FDA暫緩審評,拖延仿製藥進入市場的時間。
據有關專家介紹,美國市場一個專利挑戰基本需要花費1-2年時間,300萬~400萬美元,20個人左右的團隊。“越來越多的藥廠進行專利挑戰聲明,試圖獲得180天獨占權和高定價權,占據市場優先地位。”在上述專家看來,企業是否有必要挑戰專利,取決於自身是否具備工藝技術實力。
據湯森路透Newport Premium數據庫顯示,包括東陽光、江蘇恒瑞、齊魯、浙江海正、浙江華海在內的5家總部位於中國的公司在美申報過帶有PIV專利挑戰的ANDA。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