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有價無市,臨床質量參差待破
5月31日,CFDA發布公告:為推進食品藥品行政受理改革工作,提高受理質量和服務效率,CFDA對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範認證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施行電子申請受理。在大幅簡化受理程序的同時,公告還明確指出,審批無數量限製。
業內人士猜測,這一鼓勵申報的措施是否意味著後續臨床試驗資源有可能進一步放開?目前,藥物臨床試驗資源短缺問題突出,尤其是在近期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落地,短期內湧出大量BE試驗需求的情況下,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
BE試驗要求高風險大
5月26日,CFDA印發的《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2016年第106號)》列出了2018年底前須完成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品種目錄。目錄涉及基本藥物品種289個,涉及需要進行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批準文號19797個。
“即使2/3的文號放棄,排除少數可以豁免BE的品種,剩下的需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生物等效性試驗的品種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數目。”業內人士說,“何況同期可能還要進行不少新分類3類藥物注冊所需的生物等效性試驗。”
廣州馭時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統計了2011-2016年5月CDE登記的臨床試驗發現:期間共有73家臨床研究機構登記有424項BE試驗,其中登記10項以上的臨床試驗機構共有15家,它們承接的BE項目占登記總數的59%。
該公司總經理張聲鵬指出:“截至2016年1月,全國隻有53家機構表示可承接BE/I期試驗項目。但具體各家機構是否承接項目,接誰家的項目,接什麽項目,按什麽價格接,還需與相關機構直接溝通。”
“2012年第一批15個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啟動時,產品的體外溶出度曲線如果不符合,需要做BE試驗,基本上30萬~50萬元包過,今年報價已經達到了300萬~600萬元,還有價無市。”業內人士告訴《醫藥經濟報》記者,“大臨床方麵,一個3類新藥的試驗費用也漲到了700萬元以上。”
“價格飛漲,能力未知,結果無法判斷。”安徽萬邦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春蕾這樣評價目前的臨床機構和CRO。
據了解,在去年的722自查核查中,1622個品種80%的撤回率,BE試驗是重災區。今後嚴查臨床試驗數據將成為常態,監管部門對試驗造假者的懲罰力度也在加大,所以盡管BE價格已經翻了數倍,但臨床試驗基地、CRO等簽訂合同也很謹慎。
“我不做臨床試驗,我還是醫生,但如果我承接了藥物臨床項目,就意味著要承擔風險。”一位臨床研究者坦承,同樣要承擔風險,做創新藥項目可以申請到更多支持,但BE項目要求高、風險大,機構和研究者的收益卻不大。
放開認證就能解決問題?
有企業人士建議放開臨床資源,改當前的認證為備案製度,允許非GCP認證但具備條件的機構開展BE試驗。但也有觀點認為,放開臨床資源是個偽命題。
我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曆史,從2004年開始,原SFDA和原衛生部共同頒布《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辦法(試行)》,對原藥理基地和新申報機構資格的醫療單位進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工作,並在隨後幾年內不斷進行藥物臨床試驗的規範管理,對不符合複核檢查標準的機構發文責令整改等。
“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臨床機構數量不夠,而是質量參差。”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一些領軍臨床試驗機構開展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能夠保證嚴格而規範,很多還可與國際多中心臨床同步,有的獲得了國家重大新藥創製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台課題的資助。這些機構的藥物臨床研究水平很高,往往擁有強勢話語權,挑選試驗項目也更嚴格。但也有一些機構管理人員資質較差,試驗用藥和檔案管理混亂,對藥物臨床試驗沒有進行質量管理或流於形式。“需要的是規範化和提升整體水平,激發臨床機構主動提升質量的積極性,而不是簡單放開。”上述人士認為,我國目前還不具備臨床試驗基地全麵備案的基礎條件。
張聲鵬也認為:“在現有GCP機構認證管理體係下,正常認證、正常監管是比全麵放開更現實的選項。”《醫藥經濟報》記者發現,目前申辦方空前關注試驗項目機構的質量管理。
“目前,申辦方和臨床機構還有觀望情緒,預計BE高潮應該在明年7、8月爆發。”專家預測,不放棄手中的批文,就要盡早開始一致性評價工作,按照目前的趨勢,後續BE試驗或會漲價。
國泰君安等證券分析認為,SMO、CRO等圍繞藥物臨床試驗的研發服務提供者將迎來春天,麵對至少8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大環境的變化,也將對包括申辦者、臨床試驗機構、研發機構等整個臨床研究行業生態圈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