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多家藥企被爆大裁員

2016-12-13
|
訪問量:
隨著醫療反腐之風越刮越猛,藥品招標降價給企業帶來落標的壓力,再加上跨國以及國內企業的不斷推進的業務調整,不少藥企開始大幅度裁員。同時,外企把成熟產品外包給國內藥企或CSO,產品團隊順帶轉移給下家或者解散,也是一種變相裁員。

多家藥企傳出裁員消息

近日,據謝絕醫藥代表微信公眾號報道,年底各司架構、政策調整,很多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相繼爆出裁員傳聞。包括羅氏、賽諾菲美華美、優時比、葛蘭素史克、施貴寶、勃林格殷格翰等。
據知情人士爆料,羅氏派羅欣目前部分同事已經開始約談;
美華美現在各大區重新整合,代表們想被裁,等著n+3的賠償,結果還得等著主動離職;
近日,優時比召開BVT事業部電話會議時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泛福舒將銷售外包給上海斯邁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葛蘭素史克某大區開始了裁員,整合資源;
12月6日,施貴寶正式宣布解散OTC業務及其團隊,沒有可轉崗,涉及中國OTC團隊共計150人左右;
勃林格殷格翰的CHC部門,木舒坦口服劑型團隊全部被裁,外包給了浙江一個代理公司,涉及200人左右。

藥企裁員大潮蜂擁而來

其實,不止是今年,近幾年來,跨國藥企在全球市場掀起裁員風暴仍然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從2011年開始,隨著專利懸崖的到來、新藥研發進展緩慢,研發回報不平衡,以及藥企的頻繁並購,生物醫藥產業就掀起了裁員風暴,且愈演愈烈。據統計,在2011-2013年,全球10大製藥巨頭平均每年裁員多達3萬人。

2015年底,GSK宣布已裁減40%中國銷售代表,還撤掉了部分業務部門。一線銷售代表已從5000人縮減至3000人左右。

在2015年羅氏宣布將關閉美國、愛爾蘭、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個小分子藥物生產基地,裁員1200人。丹麥靈北裁員千人,日本衛材在美國裁員四分之一,第一三共宣布新一輪在美裁員1200個崗位,法國施維雅本土裁員12%。

2015年2月,跨國藥企巨頭默沙東宣布解除與中國本土藥企先聲藥業的合作。合資公司解散後,700多人的團隊中將有半數麵臨裁員。

今年8月,百時美施貴寶腫瘤事業部傳出裁員消息,本次涉及品種包括實體瘤的泰素(紫杉醇注射液)和伯爾定(卡鉑注射液)兩個產品,涉及被裁人員包括銷售、醫學部、市場部所有人員,整體裁員200多人。從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百時美施貴寶裁員近1000人,幾乎涉及其中國區所有的事業部,成為在華跨國藥企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

2015年11月,諾和諾德方麵向媒體表示,諾和諾德中國確實關閉了包括教育專員在內的一些崗位,受到影響的有130位員工。在今年9月29日,諾和諾德官方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撤1000名員工,範圍包括研發部門、哥本哈根總部以及全球商業職能部門。

繼今年8月份宣布關閉細胞和基因療法部門之後,諾華再爆裁員消息。10月6日,諾華方麵確認將關閉其位於中國上海和瑞士施利倫的生物製劑部門。

藥企尤其是外資藥企近年來在中國頻頻裁員,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外資藥的“超國民待遇”已經漸行漸遠,二是外資藥企在華格局重構。

長久以來,外資藥企在中國一直享受“超國民待遇”,其背後的單獨定價權、高額利潤和超高的市場占有率頗受爭議。近幾年來,外資藥企出現了專利懸崖、單獨定價權取消、降價棄標、新藥上市難等困境。外資藥企麵臨多重壓力,調整業務,甚至剝離非核心業務,專注於自身的優勢業務成為其必然選擇。

此外,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當前合規要求下,作為跨國藥企,一旦在中國被處罰,在國外也有可能被連帶處罰,後果很嚴重。而將銷售外包後,企業風險就小多了,這也是禮來、諾華、GSK等,於今年先後將部分品種中國區銷售權轉給中國本土藥企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裁員風波或將仍在繼續,大多藥企都會調整產品線,並製定了長期的裁員計劃,以用於削減成本,將省下的資金用於推動臨床試驗,以推出更多的產品上市。長遠來看,醫藥推銷的工作很可能會越來越少。

不過,醫藥代表也沒必要因此對行業不滿或者悲觀,醫藥行業始終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無非是藥企間或品種間此消彼長,醫藥代表們選對東家或者產品才是王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