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我國仿製藥準入門檻亟待提高

2015-09-18
|
訪問量:

眾所周知,我國是仿製藥大國,但與龐大的製藥企業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仿製藥質量普遍不高。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副局長吳湞在相關國務院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時直言,目前我國仿製藥整體水平不高,準入門檻不高,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基礎又比較薄弱,藥品低水平重複現象比較嚴重。


 
記者從臨床一線了解到,不少醫生反映,市麵上現有的仿製藥與原研藥雖然化學成分一樣,但在療效,甚至安全性上仍有距離,這種差距對重症監護室(ICU)裏的危重症病人來說,負麵影響尤其明顯。
 

仿製藥臨床數據存在造假問題

~~~~~~~~~~~~~~~~~~

今年以來,國家藥監總局接連重拳出擊,推動新藥審批製度改革,以提高製藥水平、藥品質量。8月28日下午,被業界認為是史上最嚴的國家食藥監總局《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下稱《自查公告》)自查結果終於出爐:兩成注冊申請被主動撤回。其中暴露出一些企業臨床實驗數據造假的問題。吳湞指出,“藥物臨床試驗中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不可靠、不真實、弄虛作假的問題確實存在,已經嚴重影響了藥品審評審批的正常進行,嚴重幹擾了上市藥品有效安全的科學評價。”
 
吳湞談到,目前藥品注冊申請的審評積壓問題嚴重,國家藥品審評中心現有21000件申請待批,其中90%是化藥仿製藥,化學藥品裏絕大部分,80%以上是仿製藥。造成此局麵的一個原因是:現在企業申報質量不太高,大家普遍求快,藥品申報資料,不完整、不規範情況比較普遍,甚至還有的資料弄虛作假。《自查公告》目的就是打擊和查出在臨床實驗當中的弄虛作假,“不真實、不完整的藥品申報材料,就不能證明這個藥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吳湞說。
 

急重症感染救命仍依賴療原研藥

~~~~~~~~~~~~~~~~~~

7月18日淩晨,廣州某大型三甲醫院發生了這樣一個案例:一患者出現高熱,並用上抗感染藥仿製藥。然而,高熱出現三次,沒能控製住,7月19日淩晨,患者轉入ICU,家屬收到病危通知書。同時,主治醫生建議使用原研產品。由於在廣東省招標中,同化學名商品以價低取勝,原研藥落標,因此在絕大多數醫院已經斷貨;雖然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有備案采購注射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的原研藥,但是需要額外的審批流程,而事件發生在周末,而且是深夜,所以審批流程沒能順利進行。家屬和朋友事出無奈,在朋友微信圈中求救,7月19日上午,在社會幫助下,患者獲得了該原研藥三天的用藥量;當天下午,患者使用原研藥之後,病情在晚上趨於穩定。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科主任陳正賢教授指出,從臨床看,ICU的患者對藥物的療效要求更高,對其治療,通常醫生首選使用原研藥。不首選仿製藥的一個原因就是醫生對於仿製藥的信心還沒有建立起來。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MICU科主任郭振輝教授同樣表示,與低價的仿製藥相比,原研藥的穩定性和有效率更高,尤其在急重症感染領域是不可替代的,醫院有必要儲備足夠的原研藥用於急重症的救治。
 
陳正賢還表示,原研藥從研究到生產,曆時長達10-20年,仿製藥雖然是根據原研藥的配方來製作,時間也就短短一兩年,有的臨床試驗數據都缺乏,雖然與原研藥的生物等效性是一樣的,但工藝不同,臨床效果不等同,甚至安全性也不完全等同。目前可以估計,原研藥的地位可能在短期內難以被仿製藥替代,至少在ICU這種關鍵地方如此。
 

提高仿製藥質量從輔料工藝著手

~~~~~~~~~~~~~~~~~~

“要想提高我國仿製藥的質量,需要做到‘三個一致性’,即生產體係一致性、藥學的一致性、臨床藥效一致性。”郭振輝認為,首先,仿製藥與原研藥的生產體係和工藝、監控質量標準應一致,盡量縮小輔料帶來的差異;二是目前國內普遍忽視仿製藥原研藥藥物溶解度的一致性,應加大對產品報告真實性的追查力度;三是生物利用度的對照標準應提高。美國藥監局規定仿製藥隻能模仿原研藥,而我國則允許模仿其他已上市的國產仿製藥,且相差不超過30%即可認為合格,導致生物利用度越仿越低,藥品效果越仿越差,國內藥企陷入了標準低——研發投入少——隻能仿製國外藥”的惡性循環。
 
專家還提到,我們國內患者注射青黴素之前需做皮試,就是仿製藥質量低的一個表現。201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中關於青黴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事件中,在化學藥品的不良反應/事件和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中,青黴素類藥物占的比例分別為9.7%和11.6%,青黴素的所有劑型使用前必須皮試,但即使剔除了皮試陽性者,青黴素的不良反應事件仍屢見不鮮。專家分析,國產青黴素不良反應問題突出,跟國產青黴素提純工藝不高有很大關係,很大一部分過敏的患者並不是對青黴素過敏,而是對“雜質”過敏,而這雜質往往來源於輔料。造成原研藥與目前國內仿製藥的療效、安全性較大差距一個原因,就在於輔料工藝的差距。
 
“當然我們看到近幾年,藥監部門對藥品質量加大監管,一些仿製藥企業也開始重視自身生產水平,期待仿製藥質量提高,發揮與原研藥一樣的積極作用。”陳正賢教授如是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