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央視全麵聚焦精準醫療基因測序概念股再迎機遇
7月29日,央視《朝聞天下》以“聚焦精準醫療”為主題,全麵回應了這一在2015上半年引爆科學界和醫藥圈的概念。報道稱,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正在研究製定精準醫療的戰略規劃。
那麽,究竟什麽是精準醫療,它會給患者帶來什麽好處,今後看病就醫又會發生什麽樣的變化呢?據國家精準醫學戰略專家組負責人詹啟敏院士介紹,精準醫療是應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和生物信息技術,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和診斷,實現具有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傳統的經驗醫學導致醫療資源浪費,效果欠佳。據美國醫學研究機構測算,美國醫療係統每年因不必要的治療和沒有效果的治療造成的浪費高達7500億美元,相當於醫療總開支的30%。在中國,無效醫療耗費更為嚴峻。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表示,精準醫療的出現主要解決三個方麵的問題:第一,進一步提高了治療的有效性;第二,進一步降低了不必要的藥物的副作用;第三,進一步節約醫療費用。
今年3月,我國成立了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國家衛計委和科技部多次召開會議,論證啟動精準醫療計劃。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三甲醫院正在籌建精準醫療研究中心。其中,華西醫院將開展總數達一百萬人的全基因組測序,建立數據庫和樣本庫,分析疾病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為精準醫療奠定基礎。
基因檢測,重在“未病先治”
簡單來說,精準醫療就是利用現代化的醫學手段為患者製定個性化的預防和治療方案。事實上,在目前看病就醫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就用到了精準醫療的概念。我國醫學界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精準外科的概念。
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而傳統的藥物治療由於並未考慮到個體基因的差異,在用藥效果上可能會產生很大的不同。據統計,我國抗腫瘤藥物的統計僅為25%;這就意味著患者使用的藥物有75%是部分有效或者根本無效。
然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應用,這個局麵正在逐步改善。腫瘤的耐藥性是導致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而基因檢測的出現讓臨床醫生找到了解決辦法。
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手段,通過該技術能夠預測人類未來可能會患有哪種疾病,從而更好的預防。近年來,基因檢測在預防出生缺陷和遺傳性疾病方麵發揮了重要的重要。現在,一塊國產的基因芯片可以檢測人體近3000個基因位點,預測13大類、150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精準醫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分子學診斷、基因檢測、靶向藥物,這些與精準醫療相關的治療方式離我們越來越近。基因測序成本的降低讓精準醫療的普及成為了可能。在部分三甲醫院,全基因組測序隻需要花費七八千元,單項基因測序花費不到一千元。
專家認為,隨著基因檢測的普及、大數據的完善,靶向藥物的研發模式將發生改變,價格將逐步降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表示,如果事先了解藥物可能對哪些靶點有效,再對特定的人群進行研究;這樣一來,不但成功率會提高,研究時間也會縮短,成本下降了,藥品價格也就減低了。
逐步完善的醫保政策也為新藥物、新技術打開了綠燈。目前,為了讓更多的癌症患者用上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的靶向藥物,成都等地已將天價藥格列衛納入了醫保,報銷比例達到了75%,最高限額,每人每年6萬元。
接下來,中國將重點開展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出生缺陷和罕見病的精準醫療。作為一種嶄新的醫療模式,人們對它也充滿了期待,但是要將其廣泛應用於臨床決策和治療方案的製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國臨床資源豐富,病種全、病例多、樣本量大,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位於國際前沿水平。然而,精準醫學還麵臨生物樣本和數據不能共享的難題。基因信息采集涉及大量的個人隱私,與疾病和個性化健康需求息息相關。在構建這個龐大的數據庫時,如果沒有建立完善的隱私保護機製,很可能帶來一場信息災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