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藥研重在“優質優效”
《關於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於12月13日截止征求意見,其與此前發布的《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等前後呼應。係列政策的相繼發布,不僅在醫藥全產業鏈引起巨大反響,更預示著以“全球新”、“臨床優勢”為關鍵詞的產業轉型踏上了新征途。
搶首仿將趨理性
“趨勢已經很明顯,新政策就是按照美國FDA的路子走,所以國內企業要麽不要急著冒進,看清政策走向,要麽就完全按照國際化標準。”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山東省納米藥物與釋藥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果美國FDA能夠批準,符合條件的話,國內也可以拿著同樣的材料申報,至少在國外做過的東西拿到國內是不會浪費的。
就此次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來看,根據物質基礎的原創性和新穎性,將新藥分為創新藥和改良型新藥。其中,改良型新藥不僅將傳統4類、2類、5類、1.5類和1.6類進行集體調整,並分別給於3~4年的監測期,還將傳統3類藥統一歸為仿製藥,取消了原有的監測期。一石激起千層浪,過去兼顧“首仿”和“新藥”頭銜的傳統3類藥不僅具有廣闊的市場先機,更可能在一些省份的藥品招投標中占據質量層次優勢。正因如此,部分企業將其視作保護期重視搶首仿,改革將直接削弱這一製度的紅利。
“無條件的搶仿會造成申報混亂,一個藥品美國上市才一兩個月國內就申報搶仿,剛剛知道原研藥是什麽東西,所有的申報資料就做好了,數據真實性和可信度有多高?做穩定性試驗起碼都要6個月。”韓軍對此態度鮮明,如果按照國際標準做仿製藥,首仿、搶仿的價值仍然存在,首先企業在定價上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在保證和原研產品質量一致性的前提下,首家仿製藥上市的廣闊市場空間頗具吸引力。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越洋醫藥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聞曉光則進一步指出,仿製藥生產企業推出新產品快速搶占市場,在保證與原研藥質量一致性基礎上爭奪原研藥市場份額,這是核心的動力和戰略。“按照新的國家藥品審評製度,不管是首仿還是一般仿製藥,都需要先完成生物等效性試驗,這需要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從製度層麵大大提高了首仿和一般仿製藥的門檻,其結果是用生物等效性數據為依據搶首仿,而非僅用以前的申報資料來搶首仿;企業會更加注重生物等效性,相信新政出台能讓搶仿更加趨於理性。”
改良型考驗臨床優勢
化藥注冊分類改革無疑將給中國醫藥研發帶來革命性變化,那麽,究竟是按照新3類做仿製藥,在保證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前提下與原研藥直麵競爭,還是另辟蹊徑探索“仿創結合”,做新2類改良型新藥研發?本土企業正麵臨全新的選擇。
對此,聞曉光有著自己的理解:做搶仿還是做改良似乎是二選一,但實際並非如此,因為一個是仿製一個是創新(全球新),研發思路及立項依據本質不同。美國FDA每年批準的新藥(NDA approval)約100個左右,其中20%~30%以新化合物(NCE)為基礎,按505(b)(1)路徑申報,其餘70%~80%的新藥(NDA approval)相當一部分是改良型,其申報路徑為505(b)(2)。“改良型新藥確切地說是‘優效型新藥’,多是在第一代產品基礎上再創新,例如將速釋製劑改為緩控釋製劑,可使療效更長久,副作用更小,患者順應性更好;其他改良型新藥包括新的給藥途徑、新適應症、新複方和新劑量等,核心是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美國優效型新藥多數出自原研藥物開發公司或特色技術公司,而多數仿製藥企業隻專注仿製藥,因為這些仿製藥企業沒有技術實力及財力做優效型新藥,首先費用成本差別很大,在美國做一個仿製藥可能數百萬美元生產批件就能拿下來,但做優效型新藥可能需要數千萬美元,同時優效型新藥對技術、臨床試驗要求很高;建議國內技術水平高、資金實力雄厚、擁有創新意識團隊以及了解臨床需求的企業可以既做仿製也做創新。”他指出。
突出臨床需求的改革思路已經蘊含在新政當中,按照相關政策中的定義:改良型新藥是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礎上,對其結構、劑型、給藥途徑、適應症、用法用量、規格等進行優化,且具有明顯臨床優勢的藥品。“過去一些企業為應付招標,隨便就報獨家規格、獨家劑型,但並非基於臨床需求,也沒有考慮是否具備臨床優勢,如果嚴格執行新藥品分類,按照新的審評審批思路,獲批難度很大。”韓軍如是判斷。
采訪中,資深藥品注冊人士吳正宇也有相似看法:“國內藥企的研發團隊與外資藥企的研發團隊相比,藥學人才並不弱,一些頂尖的國內企業甚至可以自信地說任何創新藥上市馬上就能仿,還能優化合成路徑,但醫學背景研發人才比較少,研發企業較為缺乏臨床思維,不熟悉臨床需求;真正做好改良型新藥的研發不可缺少臨床邏輯。”他以胰島素為例,全球生產企業如此之多,諾和諾德卻在短時間成長起來,正是通過把胰島素注射器改成“筆”,正是從臨床出發的“微創新”成就了跨越式發展。
分享到: